今天是

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(37)

信息来源:人民网-人民日报 日期:2024-07-05
  73.如何讲好中国故事,解决好“失语就要挨骂”的问题?

  1936年初夏,美国记者埃德加·斯诺冲破重重封锁,冒险进入陕甘宁边区采访,记录了毛泽东同志等党的领导人用“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”讲述的红军的故事、苏区的故事、长征的故事、延安的故事。他在此基础上写成的《红星照耀中国》一出版,立即引起轰动,中国红色革命的故事从此走向世界。新时代的中国,正进行着史诗般的壮阔实践,正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传奇。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,给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提供了丰厚素材和广阔空间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,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?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!”

  落后就要挨打,贫穷就要挨饿,失语就要挨骂。形象地说,长期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就是要不断解决“挨打”、“挨饿”、“挨骂”这三大问题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,前两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,但‘挨骂’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。”客观地讲,国际舆论格局依然是西强我弱,但这个格局不是不可改变、不可扭转的。近些年来,我们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,参与国际传媒市场竞争,取得了重要成果,国际上理性客观看待中国的人越来越多,为中国点赞的人也越来越多。同时也要看到,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“他塑”而非“自塑”,我们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、说了传不开的被动境地,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“逆差”、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“反差”、软实力和硬实力的“落差”,“挨骂”现象还大量存在。我们的观念和主张要经常说、反复说,不能长在深山无人知。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,讲好一个故事胜过万千大道理。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,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讲好中国故事,传播好中国声音,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、立体的中国、全面的中国。

  讲好中国故事,要突出主题。中国故事最精彩的主题,是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“能”、马克思主义为什么“行”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“好”。要主动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、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、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。宣介优秀传统文化,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、展示出来,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、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、展示出来;传播优秀当代文化,着力推动反映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、文艺精品、文化成果走向海外。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,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、中国智慧、中国价值的理念、主张、方案,使其成为世界表达中国故事的源头、读懂中国的标识。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“舌尖上的中国”,还要让世界知道“学术中的中国”、“理论中的中国”、“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”,让世界知道“发展中的中国”、“开放中的中国”、“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”。

  讲好中国故事,要创新方式方法。讲故事就是讲事实、讲形象、讲情感、讲道理,讲事实才能说服人,讲形象才能打动人,讲情感才能感染人,讲道理才能影响人。要讲求情理交融,把“陈情”和“说理”结合起来,让中国声音赢得国际社会理解和认同。坚持以我为主,主动发声,精心设置议题,组织各种精彩、精炼的故事载体,把中国道路、中国理论、中国制度、中国精神、中国力量寓于其中,让中国故事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话题。注重中外融通,把握国外不同受众的习惯和特点,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,把“自己讲”和“别人讲”结合起来,使故事更多为国际社会和海外受众所认同。当年,周恩来总理用“中国的罗密欧和朱丽叶”向国际友人介绍越剧片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,他们立刻心领神会,并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。

  讲好中国故事,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。传播力决定一个国家的影响力。我们国家发展成就那么大、发展势头那么好,在世界上做了那么多好事,这是我们做好国际舆论引导工作的最大本钱。我们现在有底气,也迫切需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。要进一步优化战略布局,集中优势资源,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。近年来,中国国际电视台启用CGTN融媒中心,推动各频道进入国外主流运营商平台,就是提升国际传播力的有力尝试。要重视公共外交,用好高端智库交流渠道,引导外界以客观、历史、多维的眼光观察多彩的中国。要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,完善人文交流机制,创新人文交流方式,用好多种文化形式,综合运用大众传播、群体传播、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。

  讲好中国故事,要加强话语权建设。话语权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主动权。国际话语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尽管我们在提高国际话语权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,但客观上讲,国际舆论格局依然是西强我弱。我们在国际上有理说不清的一个重要原因,是我们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。对国际话语权的掌握和运用,我们总的是生手,在很多场合还是人云亦云,甚至存在舍己芸人现象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必须增强底气、鼓起士气,坚持不懈讲好中国故事,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。”话语的背后是思想、是“道”,要把“道”贯通于讲故事之中,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“道”,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“道”。要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,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,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,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,更加响亮地阐明中国主张,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、感召力、公信力。

  讲好中国故事,要奏响“交响乐”。人人都是中国故事的讲解员。让世界读懂中国、了解中国,光靠新闻发布、官方介绍是远远不够的,靠外国民众来中国亲自了解、亲身感受是很有限的,需要各方面都成为讲述中国故事、传播中国形象的主体力量。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示范。无论是会议上的发言、调研时的谈话,还是出访时的演讲、报刊上的文章,他都善于用故事来传达深意,感染他人,于细微动人之处向世界诠释中国智慧、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。我们要积极扮演中国故事讲解员的角色,不断增强思想自觉行动自觉,练就讲好中国故事的强大内功,饱含深情地把中国故事讲得精彩、生动、鲜活。要动员各方面一起做外宣工作,加强统筹协调,整合各类资源,推动内宣外宣一体发展,奏响交响乐、唱响大合唱,让中国声音愈来愈洪亮。

  74.为什么解决民生问题要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,少做花上垒花的虚功?

  治国有常,而利民为本。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是什么?是吃得放不放心、有没有房子住、孩子能不能上好学、能不能找到工作、养老有没有保障,等等。民生无小事,枝叶总关情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。”要始终把人民的安居乐业、安危冷暖放在心上,多做雪中送炭、急人之困的工作,少做锦上添花、花上垒花的虚功,把好事做实,把实事做好,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
  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党立党为公、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,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、不快乐、不满意,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,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。”党的十八大以来,随着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,民生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。2019年,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68%,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总规模2.82亿人,城镇新增就业人口1352万人,改造棚户区住房560万套……这一组组数据,生动反映了党和政府为增强人民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所作出的巨大努力。

  习言习语

 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、社会和谐之本。

  民生工作面广量大,具有稳定性、连续性、累积性等特点。要有坚持不懈的韧劲,一件接着一件办,不要贪多嚼不烂,不要狗熊掰棒子,眼大肚子小。

  同时也要看到,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,仍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,还存在一定数量的欠发达地区和困难人群。特别是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,民生建设的总体水平离人民群众的心理期待和现实需求还有差距,民生领域还存在不少短板。比如,“有学上”已经解决,“上好学”的问题仍然突出;全球最大的社会保障“安全网”已经建成,还需进一步织密织牢;等等。做好民生工作,要坚持兜底线、保基本、补短板、强弱项,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,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,加强普惠性、基础性、兜底性民生建设,做好雪中送炭的事,做好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事。

  做好雪中送炭的事,就是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,统筹抓好教育、就业、收入分配、社会保障、医疗卫生等方面民生工作。教育是民生之基,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,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;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、民心工程、根基工程,要实现更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;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,要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、更有序;社会保障是普惠托底的民生问题,要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;人民健康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,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,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。要坚持多谋民生之利、多解民生之忧,不搞“花架子”、“空壳子”,不能“垒大户”、“造盆景”,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,努力织就幼有所育、学有所教、劳有所得、病有所医、老有所养、住有所居、弱有所扶的民生保障网。

  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尽力而为,又要量力而行。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见面、对账,来不得半点虚假,承诺了就要兑现,做就要做好。一方面,要坚持尽力而为。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,采取针对性更强、覆盖面更大、作用更直接、效果更明显的举措,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,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,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,让群众看到变化,得到实惠,不能裹足不前、铢施两较、该花的钱也不花。另一方面,要坚持量力而行。“一口吃不成胖子”,民生改善有一个从低层次到高层次、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,我们不能脱离当前我国国情提出过高目标。要坚持从实际出发,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,做那些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,不能好高骛远、寅吃卯粮、口惠而实不至。

 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,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。在新时代新征程上,我们必须发扬钉钉子精神,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,一年接着一年干,锲而不舍向前走,不断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,让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,让老百姓生活“芝麻开花节节高”。

  《人民日报》(2021年09月07日05版)

  (责编:吴楠、王珂园)
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:4207000055 鄂ICP备:05017375号   鄂公网安备 42070402000202号
主办单位:鄂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未经许可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  地址:鄂州市鄂城区滨湖西路126号
联系人:徐诗意    联系电话:02760698181